《齐鲁诗歌》杂志选稿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丹景山印象》(散文)

向下

《丹景山印象》(散文) Empty 《丹景山印象》(散文)

帖子 由 曾学开 周日 四月 20, 2014 3:18 am

丹景山印象(散文)
文/一石
 

 
  我家老宅面向西方,每天开门第一眼望到的便是灰蒙蒙的山,尤以丹景山山峰最高。如果天气清亮,可清晰的瞧见葱郁的林木和青山的颜色,山上雾气笼罩浓稠,只能见到一片灰色,较近的山也看不清,是快下雨的征兆,村子里的人们就会做好迎接雨水到来前的准备。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因此,雨水获得一长串的艺名,春雨、阴雨、毛毛雨、梅雨……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晴朗的天空。晴天,天空中飘动的流云,多姿多彩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带给我新鲜感,享受大自然的熏陶,真是一种独特的幸福,望着苍穹那一张张高深莫测脸面孔与丛山峻岭交汇,心中的忧郁随之消失。
  
  有人云:五龙朝湖居高眺,湖光山色收目帘,一脉疏漏滔滔水,滚滚红尘汇湖心,历史风云步后尘。丹景联姻五龙脉,群山呼啸展伊容,未来美好渡风流。这是对丹景山绮丽风光的真实写照,及悠久文化历史的肯定。由于快速通道穿腹过,险峻的奇峰峻岭,白云绕腰转动,葱郁的原始森林,加之品种繁多,落叶树与常青树冷暖交替,山谷的幽深,乱石的奇特姿势和容颜彰显丹景山的悠久文化历史。据《两湖一山风情录》记载:丹景山地处龙泉山脉,位于简阳市三岔湖畔,西与双流、人寿两县结壤,是成都东西部屏障的龙泉山脉第二大高峰,以其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三国古文化遗址为特色。
  
  丹景山给我的最初印象,高大奇险。让我想到华山,华山著称天险,然而,它在唐代诗人杜甫笔下展示得淋漓尽致的不仅只是险峻吧!他在《望岳》中,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诗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如果杜甫目睹了丹景山的自然风光和悠久文化历史,他会生出何许感叹呢?进一步的认识丹景山,还是在我懂事后,从书本上和县志的记载中才全面的了解了它,它的丰富内涵令人向往,不时拨动我的心弦。步入丹景山的渊源历史,它在我的心里忽然高大起来。小时候走进它,为了生计,上丹景山去拾禾,目睹高山峡谷、丛山峻岭令我感动和留恋,每次被深山荆刺刺伤手脚,也觉得值得,进出山拾禾攀爬在崎岖山道上七八个小时,汗水和饥饿折磨着我的皮肉,回到家里放下柴禾心里有一种成就感,谈起进山的喜闻乐见,那是滔滔不绝……步入中学涉足它的机会渐渐稀少,然而我的童年和少年与它密不可分,它的高达奇险和丰富的林木资源、藤蔓、野杂草、数不清的野花和可食动物等,时刻诱惑着我,从此,山在我的心灵深处更加高大挺拔。
  
  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面的加宽,丹景山在我的记忆里慢慢的清晰。此山,海拔974米,自古有蜀中胜地的美誉。三国古文化遗址和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蜀国刘后主的“读书台、忠烈柏树、张飞营、鹿子凼、仙姬送子的传说令人神往。相传诅咒黄荆、玉皇庙、佛兴寺、古佛青灯,香烟缭绕,不知多少善男信女络绎,朝山朝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场景与大诗人杜翁创作《望岳》的年代想去甚远,可有一曲同工的效应。
  
  丹景山,依山旁水,并以它的古文化遗址闻名遐迩,如今进山寻访三国遗址、古寺的幽香,攀爬于秀山峻岭的男女,无不为奇山险峻所折服,累了躺倒在绿色草丛感受大山的灵气,葱郁森林的博大,一望无际野草和乱石的奇型怪状,望着蓝天白云,聆听百鸟儿的婉转鸣唱。站在高处体会高山带给的居高临下的幸福感受,放眼远眺一马平川仿佛是自己驯服的一匹匹骏马,随着豁然开朗的心境伴着彩色流云飘向远方。
  
  登上丹峰远眺令人思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景及造诣,借先人的慧眼和智慧赏景怀志,遐思去秕,步履轻盈,心旷神怡,天地随缘,蹬浮云,揽日月……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感悟。
  
  丹景山的森林原始,新鲜的空气,独特的景致,以其独具特色的古文化遗址,依托三岔湖的碧波秀水,大大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是蜀中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旅游三位一体的好去处。古今有多少人迷恋它,我不知道,但是,前次我去丹景山朋友家做客,让我感受到区位优势带给他们的经济效益,看到他们鼓起的腰包我真羡慕。面对他们的热情好客和粗犷豪放,大碗喝酒,讲话直截了当,像一面镜子照得我心里亮堂,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和自然的表情,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午餐桌上,吃到的野味和山里的野菜,虽然都是些粗茶淡饭,但是它的新鲜、绿色环保,入口独特的自然味道让人留恋往返。然而在闹饥荒的年月,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岁月的风云变幻,让我读到了山里人的另一张脸,老山民那古铜色皱褶的老脸,终日看不到一点笑容。他们面对古寺烧香拜佛,祈求老天风调雨顺,那时的丹景山一边狼藉。
  
  丹景山,有一张绿色的脸,森林有一张葱郁的脸,大地有一张重叠的脸,它们随着季节的变华而改变脸谱,许多的变化需要你用心去领会和体会其中的奥妙。当年杜甫在写《望岳》诗中,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他从不同方位去写“三山”,留下千古绝句。如果我们按杜翁的眼光和思维去领会丹景山,那将是另外一番雅趣吧!然而,丹景山的过去因为道路差,未能发挥其充分的效能,如今三岔湖快速通道的畅达,从成都出发四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景点,刚过五月游人如织,显而易见交通的通畅和道路的标准是人们首选目标。由于三岔湖快速通道通过丹景山的腹部,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多。目睹过丹景山的游人无不为之感叹,哇!好美的山呀!原始山脉的俊秀美和森林的高覆盖,无不透露出它的原始品味,如果进一步你会更加的了解丹景山封顶泰然矗立的人头石和的美丽传说及历史故事,相传三国阿斗幼时就读于此山,由于不用功读书被先生责罚,用黄荆条子抽打他,日后他诅咒了黄荆,如今丹景山无一株黄荆,人们相传如果谁找到了黄荆那一定是灵芝草,吃了灵芝草长命百岁,为此,勾来多少人望山兴叹!
  
  从小喜欢山,每天开门见到山,山在我的身体里就像我的脊梁,支撑我苦难的童年,支撑我少年梦想。我家老宅座东向西,就连灶房生火的方向也向西,听老人们言:烧东烧西,生命之源旺盛,烧南烧北犯大忌。经历过旧社会磨难的老人们特别讲究,房子的方位坐向,什么房屋靠山雄伟,子孙代代兴旺,向山好出路广等等,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人们代代遵循,它与鲁迅先生的名句: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人们诸多讲究不也是祈求国泰民安吗?当年鲁迅先生写它是站在忧国忧民的高度,昭示革命先烈为寻求革命成功的道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赤诚疆场,打下了江山,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翁以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而我们今天面对闻名遐迩的丹景山,又该以何种视角去看待它的历史和解读它富含诗意的内涵呢?我想丹景山展示给人们的不仅是自然风光和悠久文化历史,及群山俊秀古色古香的遗址,那一幅幅画面让你遐思,回味三国风云人物。瞧,在张飞营东边,现耸立一块高3米,直径2米的青色巨石,青石背靠西北,面向东南。整块巨石,雕刻张飞头像,暴眼圆睁,络须满腮,五官齐全。张飞的官帽至今还很完整。在张飞营山顶峰,青石雕刻张飞三兄弟的石像,穿着军人衣服。解放前,张飞山周围的农民,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为张飞三兄弟点灯。张飞营山上凸了个包出来,叫鹅公包,张飞在此修了一个高15米,宽40平方米的“望火楼”三层高,张飞用于观察山下的情况。张飞营山下面,有一座山叫钱盘坡,传说张飞三兄弟打了胜仗后在此地分钱,这山上的钱盘许许多多,后人取名为钱盘坡。
  
  步入丹景山,心旷神怡,目不暇接,上瞧峰下瞧谷,左右手挽手,高山伟岸话风流。如今的丹景山,人头石、张分营等三国遗址和美丽的传说,将以它古色古香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跻身世界先列,我们祝愿丹景山的明天更美好。

曾学开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